1980年,16岁的任立良考取了南京大学地理学系陆地水文专业,四年后大学毕业的任立良入职河海大学,开启了他的任教生涯。
刚进入河海大学的任立良老师担任了两年的辅导员工作。初为人师,意气风发,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带着饭盒去食堂吃饭,一同在操场运动,一起徜徉在校园里,他用自己年轻的经历和师者的身份疏导着同龄人的成长疑惑……至今任立良老师都记得,第一年工作的工资是每月48.8元。拿着这份工资他成就感满满,如今活跃在水利行业的“中流砥柱”,其中不少人是任立良老师做辅导员时的学生,这份师生情尤为浓厚。
辅导员工作后,任立良老师进入教研室开始了教学科研工作,凭借扎实的业务技能、善于思考和改进的授课技巧,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同时,任立良老师也迎来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1年,去爱尔兰国立大学Galway分校攻读硕士学位。15个月的留学经历再一次开拓了任立良老师的视野,虽然他本身英文读、写能力实力过关,但在国外的环境中,他深刻感受到了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克服了种种困难,英语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终于拿到了“First Class Honour”的成绩单和学位证书,顺利毕业,学成归国!
也许是受到自己异国求学苦读经历影响,任立良老师以学生的身份再一次深切感受了教学过程,回来后的他逐渐在后续的教学中站在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不断思考。任立良老师尤为强调寓教于乐,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听懂,用有趣、联想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譬如给本科生主讲自然地理学时,发现地质(地层)年代的中文名称不易记住,每一个年代以一个英文字母代码表示,他就先寻找每个地质年代名称的英文单词,从这个英文单词导出地质年代对应的英文字母代码,将英文代码按照三个一组编成顺口溜(QNE/KJT/PCD/SO......),由英文字母代码联想到地质年代的中文名称。例如,地质年代表里的“第四纪”年代代码Q是英文单词Quaternary的字首字母、也是单词Quarter(四分之一)的字首字母,N是“新第三纪”年代中的“新”字对应的英文单词New的字首字母,E是“早第三纪”年代中的“早”字对应的英文单词Early的字首字母,由三角形Triangle/三倍Triple/三轮车Tricycle联想到地质年代“三叠纪”代码T,由碳元素Carbon联想到“石炭纪”代码C,由近似发音联想到“奥陶纪”代码O。记住了上述的顺口溜,就记住了地质年代的先后次序,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前后年代弄错了,与此同时联系地球演变史讲解诸如恐龙出现(三叠纪T)、鼎盛(侏罗纪J)、灭绝(白垩纪K)等一些重大事件,学生就能记住地质年代表。若再联想到侏罗纪公园,就是恐龙,各类恐龙乐园开始浮现在大家眼前......与死记硬背相比,这种联想记忆法不仅记得住、记得牢,而且还提高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要点、知晓知识结构、掌握知识单元、记牢知识点。
在河海大学工作37年间,任立良老师先后担任水文水资源系副系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的办公室主任、水文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和处长、水文院院长、国际合作处处长、人事处处长和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任立良老师会将讲台延伸到“讲座”。任立良老师强调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无论课堂内外,要学会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的方法。他结合自己在世界各地工作和学习见闻,从讲述一个个故事开始,生动有趣地将地理知识 、人文知识、历史故事等等分享给学生,带领学生看世界、学做人、学做事、学会辨别正确积极的价值理念,小到如何参加好一场学术活动,大到如何追求人生幸福,“杂谈”之间,满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希望,时刻传递正能量。
(任立良老师在第十六届中国水论坛作主旨报告)
任立良老师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填写水文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了解的信息不多,知道数理化,但是对水文并没有什么认知”。阴差阳错,高考后录取到了南京大学地理学系陆地水文专业。踏实肯干的任立良老师并没有多想,只觉得干一行就得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这一“专”就是三十多年。
30多年来,任立良老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基础理论及现代模拟方法、数字流域、气候变化/陆面变化的水文响应、洪旱灾害模拟与评估。他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是1996年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大尺度水文模拟时空四维化研究”,1997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区域气候―水文模式耦合研究”,1999、2006年分别负责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课题“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及其对干旱化的影响研究”和“半干旱区地表生态和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200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水文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创了数字水文研究的先河。2008年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流域管理模型与GIS双对象共享结构集成平台”,2016年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研究课题“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水文极端事件演变及趋势预测”。2007-2015年连续承担了3期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项目《水文学方法研究》专题“水文方法演进与水文尺度问题”、“中国水文学方法研究体系”、“水文学方法的适用性评价及应用”。
由于出色的科研能力,加之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任立良老师的国际学术地位不断提升。2007年7月,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24届科学大会在意大利佩鲁贾大学举行,任立良老师被选为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国际水资源系统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7月IUGG第25届科学大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任立良老师当选为新一届IAHS副主席,任期四年,中国在国际水文学术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
任立良老师立足前沿,开展了大气—植被—水文过程耦合机理、方法、平台到应用的系列研究,从水文循环基础理论、模拟方法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开拓了一条新路子。起于2007年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水文学方法研究》,2011年7月任立良老师发表在《水科学进展》期刊论文“水文学方法的演进与诠释”,基于水文学的定义和内涵,运用描述性—解释性—人本性的思想方法,从问题、学科、方法三个维度入手,梳理出水文学方法发展演进的三条主线,剖析了各条主线不同阶段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认为:体现上述三个维度的三条主线相互交叉,在研究对象、科学认知、方法手段和技术平台层面会形成水文学科新的生长点。如今,生态水文、数字水文是水文学科的前沿方向,也成为了水文学科解决全球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水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科研道路上,任立良老师十分注重团队合作。任立良老师认为大型科研项目的展开离不开团队全体成员的合作。对于团队建设,他遵循三句话原则,即尊敬长辈、团结同辈、提携后辈。2009年,他主持完成的团队成果“流域水文物理过程及数字模拟”荣获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任立良老师带领团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旱灾害形成机理”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获得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学团队也相得益彰,《水文学》获2003年江苏省优秀课程群,《自然地理学》获200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获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水利类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因教学、科研业绩突出,2007年任立良老师被聘为河海大学首批二级教授。
(任立良老师2009年与博士、硕士研究生合影)
学生记者在采访任立良老师时,收获了“N个10%”的概念。当问及“现在的学生常常觉得有些课程学起来没什么用”时,任立良老师先告诉了我们一段话——“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锤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任立良老师说这段话是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两院院士、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在给北大学生作《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演讲时说过的话。随后,任立良老师用 “N个10%”的概念为做了详细的解释。
任立良说,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有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仅直接运用本科生阶段获得的知识量的10%;有的专业知识更新慢,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仅直接运用本科阶段获得知识量的30%,这样一来,是否意味着本科生大学四年期间只要学习那个10% 或者30%?当然不行!任立良老师坚决地摇头,并向我们解释道:“第一,我们既不知道每一个本科生毕业后去哪个岗位工作,更不知道能用上的每一个本科生的哪个10% (或30%)的知识量。我们假设第一个本科生要掌握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第一个10%知识量,第二个本科生要掌握第二个10% ......第N个本科生要掌握第N个10%,这N个10%知识量之间还有交叉和重叠,并进一步构成了老师们根据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制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第二,本科生的就业岗位也会发生变化,一旦到新岗位工作,顺应新岗位的新需求必然需要新的知识点;第三,任何专业的知识都会更新,大学生需根据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最主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和锻炼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现在的学习是丝毫不能打折扣的,如果现在学习的时候打个折扣,那么未来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理解,任立良老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长在山上的草比长在山下的树还高,我们可将自身拥有的知识储备比喻为海拔高度,也就是所谓的山,山上的视野、眼光、思维自然就不一样了。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本科阶段就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以草或树的高度,解释创新程度的大小。本科阶段的学习就是在“造山”,是一种求同思维,虽然只是山上的一株小草,但是眼界却已和山下“树”不同。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借由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展开想象:“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说的就是这个阶段产生的求异思维,在求异思维上进行不断实践和验证,就是创新的过程。
任立良老师为同学们讲座中讲过这样一段话:“劝君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现状,以加倍的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选取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某个方面,矢志不移,创造生命的奇迹;在学习和工作中高倍地聚焦,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到一个特定的时空坐标上去,发出最强的光和热!”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