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青 | 似水流年,匠心培育桃李

发布者:人力资源处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1日浏览次数:540


图片



刘晓青,水利水电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水工结构领域的结构与流体静动相互作用、边坡失稳破坏机理与加固措施、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讲本科专业主干课《水工建筑物》及研究生课程《泥石流灾害机理及防治》,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



图片




匠心培育桃李,践行立德树人初心

刘晓青老师自1997年开始在河海大学任教。执教二十五年来,她把“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教书育人中,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诲、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信豁达的品格。


曾有一位西藏民族生因为基础弱,在开展毕业设计任务时碰到很多困难一度想要放弃。为此,刘老师非常着急,常常询问进展,解答专业难题,指导他完成了毕业设计并顺利毕业,毕业那天他还亲手给刘老师送上了一条哈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刘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怀恰如这美丽的诗句,其所获得的河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强基创优”党员标兵、河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正是刘老师潜心育人的写照。


图片
刘老师参加第十五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潜心教学改革,推动一流课程建设

刘晓青老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建设项目,积极参与水工专业的品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及专业认证及一系列国家、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知识结构体系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推动了一流课程建设。


适应行业发展及新工科要求,参与完善课程体系。刘老师提出在水工专业设置《智慧大坝管理》《三维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等课程,根据新工科对“学科交叉融合”“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的要求,将反映现代高科技水平的计算机三维工程设计(CAE)嵌入教学内容中,如将人工智能算法引入拱坝体型优化中,将CAE推广到重力坝、拱坝等挡水建筑物的设计中,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她在主干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水工建筑物》为示范课程,予以应用和推广。她带领教学团队把思政元素适时地嵌入课堂教学、讨论、答疑、习题等各环节中,让“知识传授”结合“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得以充分体现,特别是把我国在水利水电领域建成了高坝大库、取得了非凡成绩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优势体现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主体意识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专业自豪感。相关教学成效受到一致好评,并获得教育部授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称号。


以校企合作推动一流课程建设,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参加课程建设,从教材编写、课堂授课、课程实践形成完整的校企结合模式。


创新有效教学,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刘晓青老师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在教学中融合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等新知识和前沿技术。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转型,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变为“学”,在继续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课堂45分钟课时的限制,保证了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高效和便捷进行合作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刘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分组分层的方式,穿插情景讨论、案例分析、动态模拟仿真等教学活动,为后续的“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课教学和“坝工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图片

刘老师参加非洲水资源蕴藏及水电发展国际会议


注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一体化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缺少科研的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刘晓青老师先后承担完成了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多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成果不仅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度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很多成果也被融入教学实践中,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为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