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将持续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个人和团队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在全校营造崇德修身、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郑源:邴郑不息,探源求真
郑源,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主任,江苏省“333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共享课程水轮机负责人,兼任中国水利学会量测分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技术员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82年,郑源老师怀揣着对水利行业的热爱,考入华东水利学院。忆往昔,初入华水,他深有感触地说道:“虽然那时的学习条件尚不完善,但学习氛围浓厚,我每天都在教室里埋头读书,每一节课都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因为我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为中国水利贡献力量的梦想。”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郑老师逐步建立起了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业38多年来,郑老师专注于水利水电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948”项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等150余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70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二等科技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30余项,主编教材(专著)15部。
郑源老师长期从事水力机械及能源动力方向的研究,成果斐然。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在水电节能减排、水力机组故障诊断、海洋能和风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带领团队首次研发出代替电机的水动冷却塔超低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其创新成果在南京钢铁集团、金陵石化、大庆石化等200多家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催生及推动了水动冷却塔节能减排行业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新增产值92.3亿元、利润5.74亿元,节能减排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荣获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届中国发明创业二等奖。
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低扬程泵站不规则断面测流方法,揭示了水泵内部流动规律,为保障水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贡献了重要技术支持。首次将“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成功应用于水力机组故障诊断,显著提高了诊断的精度,受益工程包括江都泵站、苏北灌溉总渠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几十座泵站和水电站工程。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树立了典范,并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老师主持了国家海洋中心首个潮汐能利用项目:新型高效低水头大流量双向竖井贯流式机组,其正向发电最高水力效率超过90%,反向发电最高水力效率超过8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近十年来,风力发电行业发展迅猛,但却缺乏该方向的专业教材。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郑老师及团队积极查阅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10000余篇,调研企事业单位30余家,组织编撰过程问题会议50余次,应用各种软件制图200余幅,编撰了“风力发电丛书”(35本)科技书,总字数达250万,是国内首创的对风电机组、叶片制造、海上风电建设、塔架基础结构等重要技术以及风电场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新技术的全面总结出版。该系列丛书获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郑源老师负责的《水轮机》课程是全国能动专业(水动方向)首门国家精品课程,《水轮机》教材平均每5到10年更新一次,确保及时反映本行业的最新成果。他主持编写的《水力机组过渡过程》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主持编写的《水力机组测试与诊断》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郑源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获评宝钢教育奖、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等。
郑老师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和学生培养,倡导团队合作,尊重理解学生。截至目前,郑老师培养了硕博研究生180余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水利部门,带着从河海学到的专业知识和郑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郑源老师坚信,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辅相成,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他鼓励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江东去百舸争 情系水电再启航
深耕水利水电领域数十载,郑源老师对学生们有着殷切期望。他鼓励本科生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积极向老师请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水力学等课程时,应深入思考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培养创新思维。
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他强调科研与创新并重,要坚持问题导向,揭示机理,创新方法,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希望他们能进一步了解自然,掌握更多规律,解决水利水电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更多的创新。
郑源老师的教学与科研经历,是激励学生和青年教师不断前行的榜样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源:河海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