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峰:人机协同,探索智能之路

发布者:人力资源处发布时间:2025年01月10日浏览次数:6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河海大学将持续推出一批优秀教师个人和团队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刘小峰:人机协同,探索智能之路



刘小峰,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863课题、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重大项目课题、JKW前沿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项目等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曾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智能科学与技术奖二、三等奖各1项(首位完成人)、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







梦想起航,助人机协同



无限向往探索科学前沿的刘小峰老师,博士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了生物医学信号分析与处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渴望将电子信息知识与医学结合起来开展交叉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现和解决医学领域的重要问题。2010年底,刘老师来到河海工作,主要从事人机协同与交互、智能机器人研究等。“人机自然交互在极限作业环境、教育、助老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推动人与机器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是我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2亿且逐年攀升,但对他们情感和社会需求的研究甚少,希望能为老龄社会的幸福生活贡献一份力量。”刘小峰教授说道。千条竹篾编花篮,看着容易做着难。虽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情感识别技术,可以令机器人模拟人类情绪并进行简单对话、做出反应等,但因为机器人无法捕捉人类情绪的细微变化,也无法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表达情感,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参与度和交互体验。


面对此难题,刘老师带领团队展开了系列研究,其中所开展的仿人机器人面部表情生成前沿研究显著提升了机器人与人类进行自然情感交互能力。通过设计一种基于面部动作单元(Action Units, AUs)的表情解耦生成方法,探索了该方法在生成自然且细腻面部表情方面的效果,并进一步开发了一个具备多自由度面部运动的情感机器人,以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情感人机交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被机器人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录用。


研究详情可点击下方图片跳转查看


人类作为极限环境作业中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了解人类在深海、深空、深地等环境下的行为、生理和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极限环境操作人员在同等作业时间下保持更高的工作效率,或在相同的身心负担下能更长时间地高效工作。”刘老师以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中的人类情感识别作为切入点,开展以提升极限环境下作业效能为目的的关键技术与实验装备研究,带领团队着手搭建极限环境人员“行为及认知数据采集实验平台”“人员情绪和行为智能监测分析平台”“人在环路系统仿真与设计优化平台”“人机交互效能评估平台” 和“极限环境模拟与调控平台”等,建立从数据采集、行为检测、交互仿真优化、状态评估到环境干预的一套完整的闭环式反馈实验系统,共同支撑在极限作业环境下的操作人员效能提高。







教学相长,育河海英才



为了实现教学、科研、专业建设间的良性循环,刘小峰老师不仅注重团队合作与人才队伍建设,还组织建成了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海上智能网信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院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在带领学生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刘老师因材施教、独具匠心,积极引导他们找准研究方向,把科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助力解决实际问题。2014年,结合空气污染治理,他指导学生利用低成本传感器借助公共自行车移动载体,搭建了一套覆盖全市的空气监测平台,解决现有空气监测站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这一平台不仅成本低、创意好,还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最终获得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



在电子设计大赛中,刘老师鼓励学生们增强研发能力,勇敢面对挑战。“常见的大多都是四轴风力摆,如果能尝试开发设计出三轴方案,就能实现创新和突破。”参赛学生带着这样的理念,重新梳理设计参赛作品,最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全国二等奖,研究生代表队以江苏省第一名成绩晋级总决赛并获得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全国三等奖(全国获奖总共八项),一名研究生获得玛丽居里奖学金。







通识博览,倡终身学习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建立在深厚知识基础之上的飞跃。”刘小峰老师常常对学生们这样说,“学习就像建造一座高塔,基础打得越牢,塔才能建得越高。每一块砖瓦,都是未来创新的基石不仅要学好当前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刘老师还强调文学、艺术、社会学的知识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开阔视野,阅读经典书籍,全面健康成长。近年在为学生开设“《宋诗选注》妙语欣赏”“科学了解传统文化——从嘉峪关戏台匾额谈起”“京剧发展史”等讲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知识也会随之发展和更新”,刘小峰老师说道,“所以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变化,用批判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并做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_f1f00wWe7TkxxMPXVAw